在云南流传着一句老话:"到了弥渡不想媳妇,到了红岩不想回来!"马帮的时代,南来北往的人们翻越千山万水,来到富庶美丽的弥渡坝子。明月夜,小河畔,"哥啊哥啊哥啊!你可听见阿妹叫阿哥。"的温柔呼唤,使弥渡充满了无限的魔力,似乎弥渡是一个令男人向往,女人心醉的地方。弥渡是一个适宜慢游的地方,没有特别著名的景区,那些隐藏在各处的风景、人文需要点点滴滴去寻觅、去体会。南诏铁柱、白崖城、谷女寺,南诏古国仿佛历历在目;大坝水库、天生桥、鸟道雄关,大自然的造化为弥渡添上色彩。
和云南其它地区一样,弥渡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,一片肥美的盆地里,村落星罗棋布,这个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的滇西小县,是一个汉、彝、白、回等多民族杂居的多元文化交融之地,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的足迹,而从南诏时期开始,这里的险要地理位置,又使它具有了"六诏咽喉"的地位。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当明朝在对元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,随着大量江南汉族军民进入这片古老的土地戍边屯垦,弥渡文化从此被打上深刻的中原烙印,随后近六百年时光里,弥渡行政区划几多变迁,但各民族文化彼此渗透交融的脚步从未停止,一代代先民在这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,把弥渡建成闻名遐迩的"文献名邦"和农业经济发达地区,在这一过程中,灿若繁星的弥渡民歌,无疑是最为光彩夺目的一部分。号称"东方小夜曲"的《小河淌水》,尽管年代并不久远,作为整体曲目,它诞生于1940年代,然而它的一举成名绝非偶然,在弥渡如浪峰般起伏的奇秀山川中,各地优秀民歌宛如源头活水,是成就《小河淌水》位列中国民歌金字塔顶端的牢固根基。密祉来自古镇的东方小夜曲
密祉是《小河淌水》的故乡,千百年来文盛街上马铃悠扬,伴随着亚溪河畔的歌声:"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/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/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/哥啊哥啊哥啊/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。"实际上,包括密祉在内的整个弥渡县,几百年来不知诞生过多少民歌。《小河淌水》、《弥渡山歌》、《绣荷包》、《十大姐》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经典弥渡民歌,成为我国知名度很高的著名音乐品类,直至今天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当年因对歌、玩灯(花灯)盛极一时的密祉大寺,乃是一座宏大的古老庙宇,如今仍屹立于小镇一侧。密祉每年举行的盛大花灯大会,最多时有数十支花灯队,数万群众云集于此,场面极其壮观。在弥渡,有句话叫:十个弥渡人,九个会唱灯,还有一个不会唱,也能哼几声。
2000年,弥渡被文化部挂牌授予"中国民歌艺术之乡"。弥渡花灯,已成为云南花灯的旗帜性标志,它是弥渡人精神世界的寄托,是灵魂不可分离的部分。在密祉,据说每年春节花灯大会时,相当多的民间花灯队都是自费制作花灯,自费参与,热情极高。如今置身密祉大寺的台阶上,面对这秀美盆地,你很难想像,像花灯这样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,居然还能承受住现代电声音乐、摇滚乐和网络、CD等各类媒介的冲击,年复一年顽强坚守着古老的盛况。
吃货的天堂文艺范田园
作为资深吃货,到弥渡的第一要务,绝对是奔赴密祉文盛街品一品农家豆腐宴,豆花、油炸豆腐、豆腐肉圆子、荷花豆腐,再配一大碗野香菌烀鸡、一份瓦片烤肉,少不了要来点新鲜松茸,在昆明卖800块一盘的稀罕货,我们却完全可以"放开甩","松茸刺身"取刚采来的松茸洗净切片蘸芥末吃,鲜爽无比,吃一回就上瘾。水煮太极山大荨麻绝对是一道"勇敢者的菜品",平时蜇人一下能疼好久的荨麻,在弥渡大厨的手下,却是排毒养颜的圣品。
吃在弥渡,最有名的压轴菜还是卷蹄,腌制卷蹄,在弥渡有着悠久的历史,起源于明朝,具有"500年吃法不变"的美誉,一层薄薄的熟食嫩皮,包着细腻的熟瘦肉,放进口里,醇香四溢,让人百食不厌。
俗话说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一切美食,源于弥渡"天气浑如三月里,风花不断四时春",光照充足、土壤肥沃,造就了弥渡成为"滇西粮仓"和"蔬菜王国"。凌晨2点,当人们还在沉睡的时候,弥渡滇西蔬菜批发市场已经热闹非凡,几小时后,从这里运出的蔬菜就将出现在大理、丽江、楚雄等地的农贸市场中。上午8时,蔬菜交响曲接近尾声,新街镇弥渡老土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门前的公路边,载满青菜的农用车蜿蜒地排了近1公里,弥渡腌菜享誉云南,老土罐生产的酸腌菜、泡椒等产品,不仅在省内走俏,还为台湾统一集团等知名企业的咸菜包供货。南诏铁柱心中的一句惊叹
话说孙悟空从祖师处学得了一身了不得的绝技,空怀壮志凌云之心,却惟独缺了一件得心应手的兵器,"光芒万丈""一根铁柱子,约有斗来粗,二丈有余长""重一万三千五百斤"——直到那定海神针的出现这才称了他的心意。
在弥渡也有这样一根铁柱,名为"南诏铁柱"、"天尊柱"、"千年不倒、千年不锈"、"唐标铁柱"这都是这根铁柱千百年来所赚得的美名,不知道如果孙悟空得知了这个消息,会不会"惦记"上这根传奇的铁柱。好奇害死猫,没法揣测孙悟空的心思,我们却已经坐不住,想早早一睹铁柱的风采。
从弥渡县城驱车过了不多一会儿就到了铁柱庙村,房舍低矮错落、村民脚步悠悠,铁柱庙就坐落在这座宁静的小村庄。远远就能看到庙门正中央上方书有"南诏铁柱"4个洒脱劲道大字的匾额,这是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题写的。高3.3米、周长1.05米,重达两吨多的南诏铁柱就这样雄赳赳气昂昂地矗立在庙里,在经历过那样N多沧海桑田、岁月变迁后至今仍然顶天立地,勇敢而果决地证明了自己的坚强系数。
本着新世纪青年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,我想找到斑斑锈迹来驳倒那个"千年不锈"传闻,却只能在"失败的无奈"中欣赏黝黑柱身在年岁里因虔诚的触摸而泛起的幽幽亮光,仔细端详柱上的金色字样:"维建极十三年岁次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",建极是南诏第十一世王世隆的年号,昭示世人铁柱立于距今已一千多年之遥的872年。南诏铁柱是佛教的纪念柱,佛教的火种在南诏王世隆年间盛开在云南各地,这铁柱就真成为了那段历史"铁"的证明。
文/图 转载于公众号 云南画报 微弥渡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