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帖最后由 伊人如梦 于 2017-1-9 10:47 编辑
在寒冷季节的清晨,弥渡的草叶上、土块上已经覆盖着一层霜的结晶。霜本身对植物既没有害处,也没有益处。通常人们所说的"霜害",实际上是在形成霜的同时产生的"冻害"。 霜是水汽(也就是气态的水)在温度很低时,一种凝华现象,跟雪很类似。严寒的冬天清晨,户外植物上通常会结霜,这是因为夜间植物散热的慢、地表的温度又特别低、水汽散发不快,还聚集在植物表面时就结冻了,因此形成霜。科学上,霜是由冰晶组成,和露的出现过程是雷同的,都是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到达100%时,水分从空气中析出的现象。它们的差别只在于露点(水汽液化成露的温度)高于冰点,而霜点(水汽凝华成霜的温度)低于冰点,因此只有近地表的温度低于摄氏零度时,才会结霜。
霜花在初升起的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,待太阳升高后就融化了。弥渡人常常把这种现象叫"下霜"。霜的消失有两种方式:一是升华为水汽,一是融化成水。最常见的是日出以后因温度升高而融化消失。霜所融化的水,对农作物有一定好处。霜的出现,说明当地夜间天气晴朗并寒冷,大气稳定,地面辐射降温强烈。这种情况一般出现于有冷气团控制的时候,所以往往会维持几天好天气。弥渡民间有“霜重见晴天”的谚语,道理就是在这里。 弥渡从1月5号开始,每天早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霜花,早晚温度只在4度左右,温度极低。小编提醒弥渡的广大市民,早晚温差大,出行一定要注意保暖,做好御寒措施。地里庄稼在霜冻厉害时也要采取防冻措施,保护农作物不受霜害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