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有一部电视剧名叫《请回答1988》,该剧以1988年首尔的一个胡同为背景,以家族关系和邻里感情作为剧情主轴,讲述了一起生活在小巷子里的几家人之间发生的温馨故事,这部剧到现在都还有人推荐,也是我反复看了好几遍的剧集。 记得有一集的主题是“妈妈”,其中正焕的妈妈因为临时有事必须出门几天,平常全家靠她打理,本以为这几天家里会被搞的一团糟,但回来却发现家里的三个男人安然无事,把自己照顾的很好。 正焕以为妈妈看到此番景象会很惊喜,然而妈妈却开始闷闷不乐。不解的正焕在好友的提示下,做了以下几件事,重拾了母亲的笑容: 他看到正在煮泡面的哥哥,一把将哥哥的手按在锅盖上,然后大声对卧室里的妈妈喊:妈,哥哥的手烫伤了… 话音未落,妈妈就拿着医药箱分秒未差地走出房间,一边包扎一边说:你们真的是,没有我要怎么办呢? 爸爸好不容易将用过的煤球完好无损的拿出,当他心满意足地松了一口气时,站在旁边正焕默默地举起雨伞,将煤球扫落在地,碎成渣渣,并随即大声喊:妈,老爸把煤球摔碎了。 妈妈依然迅速的来到“案发现场”,一边整理煤球,一边数落:你们真的是,这点事情都做不好,没有我可怎么办? 他还假装找不到衣服,把衣柜翻的乱七八糟然后询问妈妈,妈妈依然是迅速地闻声赶来,麻利地处理好事件,又说了同样的话。 随后,妈妈的心情终于由阴转晴,开心不已。
剧里的正焕察觉到了母亲的不对劲,并在好友的提醒下很有眼力见地对症下药,他懂得察言观色、见机行事,让妈妈重新开心起来。 我不禁想到,如果正焕当时直接就问:“妈,你怎么看起来不开心啊?”那还会有这样温馨的一幕吗? 我想妈妈大概也只会说“没事,没事”吧。 因此,眼力见是日常生活中的感情润滑剂,不是强硬地揭开伤疤,而是委婉地侧面解决问题,并且常常更为有效。 但现实生活中,却不乏那些没有眼力见的人,无法根据对方的言行举止、喜怒哀乐等来分析自己的言行是否得当,常常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事。 这样的人,常常让人避而远之。
2
我的表姐向我吐槽了她公司的一个90后女生,说都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她才好: 一次临近下班时,表姐拿出午餐咬过两口的鸡肉卷,那位女生就大声说我也想吃。 表姐表示这是中午吃剩的,她随即说道:“我吃另一边。” 当表姐从微波炉拿出来还没走到座位时,她已经笑眯眯地来了,随即拿出一双筷子并说道:“我们一人一半好吧。” 表姐虽很想表示自己中午没吃饭,但鉴于不好意思,就婉转地问她是否还有吃的。她专心地“切着”鸡肉卷笑道:“没有了。” 接着,这位女生迅速的分好鸡肉卷,没等表姐说话就将一大半拿走,留下一小半。 另一边,其他同事看到这一幕,故意大声说:“她是不是吃了一多半,把鸡肉都夹走了,给你剩了一根青瓜、一点酱和一点鸡肉末。”表姐哭笑不得地看着他,那个女生也听到了,却依然可以边吃边笑地看着表姐,这让表姐无语凝噎。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:和一个没有眼力见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什么体验? 答友纷纷表示:分分钟想砍死对方,但又不想再与对方有什么接触。 我们的身边时常会出现一两个既没眼力见、又不自知的人,如果你不清楚地向其指出你的不满,对方根本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。 更有甚者不会看脸色,听不懂暗示,遇到这样的情况,我也时常不知道该怎么做,如何可以做到既伤不到彼此的关系,又可以维护自己。 如果是你遇到这样的人,你会怎么做呢?
3
我们所说的眼力见,我觉得就是一个人善于察颜观色、并有礼貌甚至殷勤。 在生活中,很多事情都代表着眼力见:
比如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; 看到别人手里东西拿不住了帮一把; 电梯里替腾不出双手的人按下楼层按钮; 在别人家做客会主动帮厨…
这些都是有眼力见的表现,是一种可以帮助别人,让人感到舒服和尊重的行为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貌得体、善待他人、乐于助人。
曾经在知乎上看到,有一些人为自己没有眼力见而烦恼,他们明显感觉到自己的为人处事出现了问题,想要改变。 其实除了天生的“人精”,没有人一生下来就眼力见超群。初涉社会的人多数是“做事没有眼力见,不会来事”的书呆子,直到吃过了不少教训、挨了不少批评,慢慢懂事后,才知道如何照顾别人的需要,明白别人的暗示。 练就眼力见,其实最根本的是心态,一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心态,也就是说,把自己的姿态放低,想着怎么去照顾别人。 就像表姐遇到的那个女同事,如果她能稍微为表姐着想,也不至于被其他同事不待见。 情商之父丹尼尔·戈尔曼说: “一个人的成功,IQ的作用只占20%,其余80%是EQ的因素,也就是如何做人。” 我们常常说要遇到自己的贵人。但贵人不是说来就来的,在遇到贵人之前,我们是不是应该要先成为自己的贵人?比如你做事麻利一点、礼貌友好点,让周围的人因此欣赏你,给予你机会。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低声下气,讨好别人,而只是在日常交往中,多换位思考、尊重他人。 眼力见代表着你的个人修养,不管是在亲朋好友面前,还是同事陌生人面前,都需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,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合的事。 只有别人感受到了你的尊重,别人才会反过来尊重你。 共勉。 |